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光明日报: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质

作者:孙来斌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编辑:陈浩发布:2024-07-16点击量: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新境界,使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出蓬勃的发展面貌、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质,总结规律性认识,有助于增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指出:“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明确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

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我们党领导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转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现象,使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改革得以全面推进、不断深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质。

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围绕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努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平安中国建设、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等关乎老百姓的民生小事,逐一被列入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日程,成为改革的发力点。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各项改革发展的责任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国各地运用发展、开花结果的事实表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注重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2016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指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可以说,这“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标准。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评价标准与“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奋进新征程,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汇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

持续开拓创新,激发改革澎湃动能

坚持开拓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任何艰难险阻都没能阻挡住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坚持开拓创新,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从哲学上看,创新是人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对既有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再利用和新创造,体现了发展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按照现代创新理论奠基人约瑟夫·熊彼特的解释,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创新的意义更显重大。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高度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从历史上看,两千年前的我国先民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发展壮大,靠的就是革故鼎新、求变图强的创新精神。历史和现实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开拓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说,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也在于此。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部署改革任务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不断释放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坚持开拓创新。奋进新征程,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其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是思想前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首要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关键所在,三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开拓创新,就要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以及深化改革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突出问题导向,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问题导向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这是马克思的论断。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问题导向也就是实践导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既是认识产生的逻辑起点,也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一个引领方向、把握大局的执政党来说,能否及时发现并正确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那些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是体现其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标志。百余年党史表明,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问题导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13年11月,根据当时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和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重大改革举措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可能越来越多。”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和现实针对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空前上升,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从宏观上看,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就重点而言,要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就落实来看,要巩固和深化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创新性政策方面的改革成果,注重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秉持正确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

围绕总体目标,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写入党章,使之成为指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六对关系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变量、重大关切。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指出,“要把改革方法搞对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结合”。这五个“相结合”重点围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问题,体现了系统谋划,强调了整体效应。

重视贯彻落实,强调要弄清楚政策的若干重大关系。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强调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各项政策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讲好“最大的政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

以开放促改革,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点。

顺应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新要求。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新变化,尤其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发生变化。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明显增强,外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因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助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注重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夯实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根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202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应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注重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2018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已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抓手,积极探索、投石问路,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

注重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新发展,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自2017年起我国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23年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14.2%,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一带一路”既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总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奋进新征程,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光明日报》2024年7月15日第14版

Copyright © 2022 HUST SCHOOL of COMPU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Powered By , All Rights Reservered Hust Cs